在探讨《家》这部小说的背景故事时,我们首先被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所吸引。巴金的长篇小说《家》以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与腐朽,并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这部作品以“五四”运动波及内地为背景,真实地展现了高家这个封建大家庭的腐烂与溃败,反映了新与旧、当权势力与被压迫者之间的矛盾。
《家》中的家族故事模式:
《家》中讲述的家族故事模式在启蒙主义话语中非常典型,对后来的家族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小说对传统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彻底否定成为这类小说的持久主题。如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茅盾的《霜叶红似二月花》、老舍的《茶馆》与《骆驼祥子》等作品,都继承了这种批判精神。
《家》的历史地位:
新文学问世以来,以揭露旧家庭旧礼教为题材的创作不少,但以长篇系列小说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规模,对封建家族在现代逐步走向崩溃过程做系统深入描写的,《家》以及《春》《秋》还是第一次,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家》的改编与影响:
根据《家》改编的越剧曾于2003年首演,由越剧名家赵志刚、单仰萍、孙智君等担纲主演。四川交响乐团根据《家》改编的歌剧《鸣凤》于2013年11月25日首次与观众见面,由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李元华、高育发分别担纲导演及艺术总监。
《儒林外史》的背景与主题: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小说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
《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
《儒林外史》是一部短篇艺术与长篇艺术相结合的作品。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框架,而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的连环套。小说以明代为背景,揭露在封建专制下读书人的精神堕落和与此相关的种种社会弊端,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中心主题,也有大致清楚的时间线。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如五河县盐商送老太太入节孝祠,张灯结彩,鼓乐喧天,满街是仕宦人家的牌仗,满堂有知县、学师等官员设祭,庄严肃穆。但盐商方老六却和一个卖花牙婆伏在栏杆上看执事,“权牙婆一手扶着栏杆,一手拉开裤腰捉虱子,捉着,一个一个往嘴里送”。把崇高、庄严与滑稽、轻佻组合在一起,化崇高、庄严为滑稽可笑。
通过以上对《家》和《儒林外史》的背景故事、主题、艺术特色和影响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这两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